与“春”相遇!前进二路小学运动会赛出精彩
与“春”相遇!前进二路小学运动会赛出精彩 时间:2025-04-05 06:34:53
而短平快的研究很难产生重大影响,也难以将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3.对并列第一作者楚丽芬、马秋菊:科研诚信诫勉谈话,院内通报批评。取消5年内申请或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资格。
对徐晓萌作出如下处理:取消博士学位申请资格,3年内不接受其学位申请,取消其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计划等申报资格5年。对赵永亮、张韶辉作出如下处理:取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等资格5年,取消研究生导师申报与聘任资格5年,取消职称晋升资格3年,院内通报批评。对曹延炜(与另1篇论文合并处理)作出如下处理:记过处分1年,取消申请或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资格6年,取消作为提名或推荐人、被提名或推荐人、评审专家等资格6年,记入科研诚信失信档案,给予科研诚信诫勉谈话,取消参加本年度评先评优,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对李祥廷、曹爱林作出如下处理:取消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专项、基金等)、科技奖励、科技人才称号等资格5年,取消研究生导师申报与聘任资格5年,取消职称晋升资格3年,院内通报批评。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如下处理: 1.对第一作者郑建萍:暂停职称晋升申报资格1次,4年内限制申报科技计划项目。
4.对第二作者东彬:科研诚信诫勉谈话,单位通报批评,取消1年以内承担财政资金支持项目的资格,取消1年研究生招生资格。3年内暂停其研究生招生资格。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汪品先希望年轻人永远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从深海研究出发,汪品先逐渐走向对地球系统科学的整体观照。每次说起在南海海底的见闻,他总是语带兴奋,快活如孩童。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热爱与激情,让汪品先数十年如一日,以办公室为家。不久前,汪品先受邀入驻短视频平台,通过视频方式科普深海知识,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
在汪品先直接有力的推动下,由同济大学牵头的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已启动建设,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助推力量。20多年前,在汪品先和一批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不到一年,就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
顾雪英坦言,在这方面,无论何种教育模式,其评判的关键只有一个有没有让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科学性变得更高,有没有使学生的内生动力更强、方向性更明确。这本质上是一种生涯教育。在这条路线上,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做的主要是提供信息和必要的辅助。此外,山东大学(威海)学生处副处长孙丽霞曾对该校听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学生进行过一项年度规划践行情况调研,发现有96.8%的学生有较强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意愿。
结果显示,85%的学生认为课程以课堂理论灌输为主,辅以相关讲座和报告,缺少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真正意义的师生、生生互动。受访时,长期从事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顾雪英如此表示。
这不应该是一项大刀阔斧的工程,而应该轻干扰地将其揉入其中。这种方式虽然对于学生真正认识企业,并由此形成自己的职业观具有重要意义,但毕竟不能覆盖所有学生。
如果说,此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与某个专业领域的适配度的话,当前的工作重点应该变为提升学生与整个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然而,伴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普及,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思路的变化,这条原本清晰的路线开始有了更多可能的方向。在一项研究中,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赵爽与同事合作,对吉林省内五所地方院校已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在校生进行了调研。宋健刚解释道,当时,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哪个专业,大概率就会在哪个专业毕业,并在相关专业领域寻找工作,甚至直接复制师兄、师姐的求职轨迹。对比自己刚入行时的情景,宋健刚觉得那时与现在有很大差别10年前,整个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清晰。比如大一时对新生进行职业规划的启蒙教育,此后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同时辅以相关的讲座、沙龙等形式。
同时,国内高校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纷纷施行大类招生和灵活的转专业政策,这就导致学生在求学期间的专业选择变得更加不确定。能根据实践情况执行计划并进行规划调整的学生很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知易行难现象。
顾雪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教会学生处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据教育部预测,2021年国内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900万人,2022年将超过1000万人。
因此,这不是搞一项活动或开一门课就了结的事情。以东南大学为例,2019年,该校将78个本科招生专业调整为14个大类、5个专业进行招生。
在此之前,他从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近10年时间。她表示,理想的模式下,这种教育应该与高中现有的课程进行结合,并在此过程中与现行的高中教育合成一张皮。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定要和学生所学专业相匹配的,而后者则不受此约束,而是从学生自身的就业取向出发,接触实际企业,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或修正自身的职业导向。同时,近两年在学生群体中兴起的缓就业慢就业现象,也在时间尺度上打破了此前学生毕业就找工作的固有节奏早在2019年,根据麦可思发布的 《2019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数据,2018届国内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仅为73. 6%,并已经连续五届持续下降。
总之,我们应该尊重而不是破坏现有的高中教育规律。比如,目前高校之所以大力开展劳动教育,重要原因便是学生此前所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充分。
因此,学生的就业与专业的契合度更高。不过,目前看来,这一途径还有些过窄。
每年,东南大学都会在暑期组织重点岗位研习营,分批次带领不同专业学生到国家重点单位以及企业深入了解。然而,目前高校进高中所采取的形式基本上还停留在讲座或单一活动层面。
因此,这项工作是需要从课堂上走出来的。只有找到既适合社会发展,又能发挥个人优势的岗位,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双赢。我们并不建议学生完全屈就自己,迎合社会。首先必须承认,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不限于课堂,而是形成了一个持续四年的连贯过程。
授课教师往往生搬硬套西方职业规划理论,并且课程内容陈旧,缺少本土化教材,无法满足学生在职业探索过程中的价值和精神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相应的大类学习,经过一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特长,双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在我看来,目前高校在学生职业规划方面采取的各种措施,虽然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最好的途径还是让学生真切地与企业、社会产生直接接触。换言之,当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时,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往往已经成型。
如此,在学生毕业时又怎么能够意识到自己一定要工作呢? 从这个意义上说,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高校就业部门的内循环,而是一个涉及高校内部各部门,甚至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家庭教育所组成的大循环。上完职业生涯规划课后,我并不觉得自己的未来变得清晰了。